乡村民俗 民俗传统与乡村振兴

【摘要】民俗传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民俗传统包括生态、民生、社会、信仰道德、乡村文艺五类。乡村民俗传统助力乡村振兴有七种途径:利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重建乡村精神传统;运用村规民约的村级自治传统,实现村德、法治、自治的有机统一;圣贤文化,发挥圣贤和民间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和组织作用;以乡村节日和生活礼仪传统,加强乡村人际交往,传承和弘扬乡村风俗文明;用村里的口述传统和当地的表演艺术讲好村里的故事;从传统村落与环境和谐生态利用的经验出发,提炼民间智慧,提出当代村落布局与环境治理研究对策;挖掘乡村生计资源,用土特产和当地手工艺助力农村生产。民俗文化传统助力乡村振兴的三大原则:保持和传承乡村民俗文化的品质特征,而不是简单地将城市文化转移到乡村;有选择地继承一些农村传统;充分关注人与地,物的有机结合,强调自然生态的整体复兴,

【关键词】文化振兴;民间传统;乡村振兴

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现代礼俗生活传统的重构与传承研究”()、子项目“百村社会治理调查”,国家特约重大项目社会科学基金,“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研究”()。“中期结果。

作者简介:肖方,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时代。中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优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振兴作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乡村振兴的首要重点是经济。没有经济振兴,农村就难以发展。但是,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应该是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化最早、最扎实的祖源在哪里?应该是在农村,农村有不少地方还保留着中国文化的传统形式。当然,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它受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文化振兴来恢复和维护中华文化的根基。当然,传统文化也必须满足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和这个时代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乡村民俗_乡村风流史暧昧乡村_乡村风月 乡村神话

当今中国的农村问题非常复杂。100多年来,中国与世界一直处于不断交流和变化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很多文化传统都被破坏了,流传下来的东西很少。今天,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文化振兴对乡村振兴的价值和意义。习总书记说:“不忘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善于传承才能善于创新。” ①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创新是有一定基础的。说脱离以往基础的创新是没有根据的。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几千年丰富的文化传统,是我们继承和创新的​​重要基础。继承和创新是中央政府特别强调的两个方面。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关注民间文化传统的精华部分的发现,或者重新认识其价值的过程。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本文化,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它既不是抽象的乡村民俗,也不是推测的。它直接服务于基层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风俗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 (P.32)这里提到的生态、乡村风俗、治理三项与民俗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民俗文化是农村社会重要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发现民俗文化对当代农村社会的资源价值,

在讨论民俗文化或乡村振兴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是民俗文化?二、民俗文化如何促进乡村振兴?第三,在弘扬民俗文化、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民俗”的概念与民俗文化的起源

民俗文化是日常生活的文化,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创造、享受和传承的一种生活文化。生活文化是民俗文化的核心内涵。

乡村风月 乡村神话_乡村风流史暧昧乡村_乡村民俗

民俗学领域的民俗学虽然是一个现代学术术语,但“民俗学”一词在中国早已存在。首见于《礼记·锦衣》:“故君民善,则规善示民风,民不乱。”[2](P. 829)意思是社会的统治者应该选择一个符合道德规范的榜样,让大家效仿;对于一些不好的事情,统治者应该尽量远离它。对于管理社会的人, “韩非子:介老”也讲“民俗”,“狱官繁则田荒,田荒则官”。为空。

民俗是一种生活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生活传统。它首先源于人们对物质生存的需要,人们为了生存会选择特定的生活方式。二是来自种族繁衍。种族繁衍与婚姻方式、性别伦理问题、家庭结构问题有关。再次源于社会适应。因为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社会上进行。社会团结或群体心理认同、等级秩序、协调原则、人际关系等都是源于民间传说的社会适应问题。最后一个来自精神活动。人不是普通的动物。人类有强烈的精神需求,对自然社会、历史、生活有一定的理解和表达。这样就形成了丰富的精神产品乡村民俗,并以精神民俗的形式呈现出来。如神话传说、故事民谣、信仰、民间艺术等。

二、五种乡村民俗传统

乡村民俗传统是世代相传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民间传统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民俗传统,包括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二是社会民俗传统,发生在社会适应过程中。节日、生活礼仪、社交礼仪,都属于社会民间传统。三是精神民俗传统,包括伦理、信仰和娱乐艺术。这三个层次的传统是我们乡村社会传统的完整形式,但如果要更详细地理解它,我们可以将乡村民间传统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一)生态民俗传统

乡村民俗_乡村风流史暧昧乡村_乡村风月 乡村神话

直观地说,村庄是聚落的一种形式,村庄的聚落形式不同于城市的聚落形式。村社有自己的肌理,有自己的形态布局,村内有东西,有上下。有一个中心和一个边缘。所以当我们看老村时,它非常重视井,井是村子的中心。我们常说离家就是离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离乡背井的村民会对村里的水源产生特殊的感情。我们到浙江省景宁县高岩村考察。村里的长辈带我们去看的第一件事就是他们村里的一口古井。②

建村,首先考虑的是水土问题。因此,完整的村落形态符合生态宜居的需要。选择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需要很多实际的考虑和概念上的智慧。我们经常谈论风水。风水似乎是一个神秘的概念,但我们也可以理解,风水是一种基于风土条件的景观选择和设计。它是为人类住区的安全和稳定而发明的一种技术手段。创造了许多神秘的寄托,所以被一些现代人误解了。比如所谓:“前有案,后有养”、“左青龙右白虎”等,都是宜居小环境的选择。我们中国人生活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村子选择朝北朝南,背后有靠山,可以挡住北方的寒风。东为青龙,西为白虎。曰“左青龙,右白虎,幽热”。[5] (P.548)传统的村落选择一般都是依山傍水,前面一定有一条河,像一圈圈一样绕来绕去。这个圈圈不能颠倒,内环即外环,只有在外环内时,才会逐渐向外扩展。水流出村庄的地方称为出水口,出水口往往是村庄生活的重要保障。生态环境。是该村生态的重要节点。风水桥,锁水口。

(二)民生民俗传统

生计的选择受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地理条件,二是地方物候,三是历史传统。因此,选择一种生计不仅是我们的主观选择,它与地理环境、区域生态、地方产品、资源和文化传统有关。古代中国人为什么选择农耕?为什么不专注于畜牧业?这是一个非常早的问题。选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远古先民根据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种植不同的农作物,逐渐形成了中国重要的农业传统。在特定的环境中,我们选择一种生计模式,然后在这种生计模式之上,形成我们的生存传统。

(三)社会民俗传统

乡村风月 乡村神话_乡村民俗_乡村风流史暧昧乡村

所谓社会民俗传统,就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社会行为习惯。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强调人们安居乐业,安居乐业很容易形成家庭的不动产。村子里的家庭要互相帮助,“生时相爱,死时相守”,生死相依。稳定的乡村社会中的互助传统是通过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形成的。除了家庭,还有很多村庄不是单户村乡村民俗 民俗传统与乡村振兴,而是多姓村。在不同的姓氏中,有自己的村寨传统,村民相互配合。我们调研组在浙江省松阳市平清村调研,发现平清村的周、张两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大祠堂和方植香堂。但在家族之上,两家人共用一座庙祭祀禹王,村里每年都有很多集体祈福仪式,周姓和张姓两个人世代和睦相处。可见,村社会除了家庭,还有邻里守望相助的地方传统。[6] 村里每年都有很多集体祈祷仪式,周姓和张姓两个人世代和睦相处。可见,村社会除了家庭,还有邻里守望相助的地方传统。[6] 村里每年都有很多集体祈祷仪式,周姓和张姓两个人世代和睦相处。可见,村社会除了家庭,还有邻里守望相助的地方传统。[6]

与此相关的是社会民俗传统和乡村社会的自治传统。我们常说农村社会是“天高皇帝远”,皇帝管不了底层社会。但底层有一套自治的传统,这种自治可以通过宗族和乡镇来实现。宗族可以受到家规的约束,形成稳定的家风,家规的约束力很强。然后是村规矩矩,是村民在乡绅圣贤的领导下制定的习惯性规矩,村民自觉遵守。

当然,在村庄的社会传统中,也有村庄社会活动的传统,比如村庄庙会、村庄节日、村庄生活仪式等。礼仪与习俗的互动使村庄成为和谐社会。我们都知道,农村和城市最大的区别就是人际关系问题。乡村的人文情怀是文化资产,可以流经人情,可以传承、传承。就算爷爷帮助了别人,孙子还是可以得到回报的。现代都市社会,人情少,连对面门的人也未必认识,也未必互帮互助。现代都市社会人力资源稀缺,但在农村有很朴素的人情味。当然,目前,乡村面临着精神衰退的问题乡村民俗 民俗传统与乡村振兴,人的感情也受到很大挑战。[7]

(四)信仰和道德伦理的精神民间传统

精神信仰传统,包括祖传信仰、圣人纪念和精神信仰。就农村社会而言,他们自己的信仰传统占主导地位。我们常说中国人不信教。事实上,中国人有自己特定的祖先信仰。信祖敬死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特点,强调审慎的根本意识,追寻远方的木本水源,是中国人独特的信仰。[8]

当然乡村民俗,除了祖传的信仰,还有对历史人物和地方先贤的纪念。我们经常在村子里看到很多寺庙,可能是关公祠、岳飞祠、屈原祠、刘蒙将军祠。或者是供奉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两位忠臣张勋和徐元的庙宇。这些人物将被村民纪念。一般来说,村庄也有地方圣人。圣人纪念馆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它本质上传达的是一种乡村社会的历史精神,一种伦理追求,一种对为家乡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们的纪念情感。过去,很多县城都有城隍,城隍一般都是镇守乡村的重要人物。当然,佛教、道教等神灵信仰在农村社会中较为常见。事实上,农村社会的人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宗教感情。他们大多根据生活的需要信奉某位神明。因此,在祭祀神灵时,实际上是一种祈祷的表现,也就是人们寻求精神上的安定。比如在妙峰山庙会的时候,我们作为调查员,经常问上山的人,上山的目的是什么,他们说是为了“心安”,信奉某位神灵,是为了精神稳定。 . [9] 这也是农村社会的一种精神内涵。当然,也有道德和伦理传统。道德伦理传统是我国农村社会秩序的保障。

赵家孤儿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赵家孤儿的故事就发生在襄汾地区。这一带赵姓的人很多。他们自己说,他们是赵家孤儿的后裔。他们每年都会举行庙会祭祀祖先,安徽程姓的后裔有时会到这个村子来,说他们是程英的后裔。这个故事被当地的赵后裔不断地讲述和传承,故事的核心是强调忠诚的传统。③

(五)村落文化和民俗传统

在村子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要工作,还要休息,总有一些让他们开心的事情。因此,在口语艺术中,包括传说、歌曲、谚语、谜语、谚语等,都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10] (P.9-10) 乡村谚语在生动的社会交流中发挥作用;谜语是生活中通过语言表达的智力游戏,也具有教育作用;谚语是浓缩的哲学和生活经验,有很强的语言效果,简洁有力,常常是一句话,如果要说长句,不如说几句谚语。农村社会口语丰富生动语言传统。

又如小戏、歌会、舞蹈、舞龙舞狮等表演艺术,以及书法、美术、楹联、农民画等。我不会在这里一一讨论。这些欣赏当地的艺术表现形式构成了村庄的文学和民间传统。

以上五类乡村民俗传统是乡村社会长久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在今天的乡村振兴进程中,如何有效地继承和利用这个村庄所拥有的巨大文化财富,值得我们借鉴。认真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