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俗 上海城隍庙风俗图创作手记

此作品入选上海市历史文脉艺术创作计划,常年陈列于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上海城隍庙风俗图》历时16个月制作。作品长250厘米,宽500厘米。创作参考图片4000张,还有大量的视频和文字资料。在创作过程中上海民俗,我几乎跑遍了城隍庙豫园的每一个角落,调整了十余次草稿,进行了大量的人物学习练习。作品中描绘的各类人物近1400个。

海南民俗_上海民俗_上海特有的民俗

作品以城隍庙为中心,表达了1920年代和1930年代民国黄金时期的旧上海风土人情。《上海城隍庙风俗图》继承了《清明上河图》的民间绘画传统,以建筑形成结构空间上海民俗 上海城隍庙风俗图创作手记,穿插人类活动。

建筑布局是构图的关键。作品应将旧城隍庙、豫园、庙城的整体建筑画面展示在长宽二比一的横幅上,并突出这里的标志性建筑湖心亭和九曲桥. 在尊重重要建筑史实的基础上,对其他建筑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和调整。城隍庙与庙前街方浜路后移,方浜路、豫园路、莲花池之间的建筑被大大压缩,形成了城隍庙、义门、方浜路、豫园路相连的视觉线。

上海特有的民俗_海南民俗_上海民俗

荷塘在构图调整中不断扩大,突出九曲桥湖心亭的视觉中心性。荷塘中的这座小亭子,不仅是城隍庙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上海老城的标志性建筑。莲花池、九曲桥、湖心亭的早期影像我几乎都收藏了。1924年后,九曲桥栏杆由木改石,湖心亭内增设方形水亭,基本为现代外观。

湖心阁周围布局与今天相似,只是九曲桥北著名的春风德义楼在建国后被拆除。普朗是一家茶馆。东边的德月楼和图书馆楼与现在一模一样。当时,一处是小吃店上海民俗 上海城隍庙风俗图创作手记,一处是豫园书画社所在地。

现在的城隍庙是1927年重建后的样子,楼顶两端的猫头鹰吻与现在不同。

如果说建筑是舞台,那么人物就是舞台上的主角。恢复80多年前老上海的风土人情,不辜负老上海人的意见,确实是一个挑战。在画人物之前,除了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上千张老上海的实景照片外,还观看了大量的民国老电影,如《鸦雀无声》、《孤岛乐园》等。 》、《城市风光》等。间接地、真实地感受当时的人民精神。同时,两位老海派绘画大师何友之先生和戴敦邦先生的作品也是我认真学习的典范。

人物素材虽多,但素材中的形象只是创作的参考。要成为画面中的人物,需要重新塑造。韩硕老师给了我很好的建议,让我成为自己的榜样。作品中的很多人物其实都是我照镜子,模仿民国时期某类老上海人物的样子。作品大型草图上的人物安排已大致细致。原稿画的时候,因为八尺红星宣纸(四张拼接在一起)比较厚,而且挂在墙上,下面的字模糊不清,所以直接重画了。人物,做了很多调整。

看了很多民国时期上海老城隍庙风土人情的文章,发现作者提到了一本叫《上海城隍庙》的书。,详细记载了当时城隍庙的风俗习惯。我去上海图书馆翻阅了民国原著,每一页都仔细翻印。这是一本介绍饮食、娱乐、风俗和有趣事物的典型书籍。更令人欣慰的是,城隍庙内有很多名店的广告,现代商业气息浓厚。没想到,当时一本闲置的书,成了现代研究老上海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作品上色由楚易完成,初染细腻淡雅,主要采用赭色、青色和淡墨。作品中虽然色彩不多,但要把这些浅色描绘得丰富而迷人上海民俗,实属不易。她前后经历了多次尝试,才形成了这种简洁大方的造型。

著名海上画家韩硕先生主动担任我司《以老带新》导师。从写生、创作到完成,他悉心指导,并多次参观我们位于上海大学嘉定校区的工作室。在初稿中,上海国画院著名画家朱新昌先生、马晓娟先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速写后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施大为先生,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于晓福先生上海民俗,上海城隍庙总道长刘巧林、总道长李吉也发表了宝贵意见。该作品的创作是在我的主人' 在中国美术学院攻读学位。我深受导师何世扬教授的国画思想的影响。我用的刷子也是经过何老师改进的,非常好用。处理这种宏大系统的能力是我们10年前在清华大学戴顺智教授的主持下绘制143米壁画的线条图设计稿时打下的基础。对于作品的创作,上海大学数字艺术学院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空间,以保证作品的顺利完成。这是一部特殊缘分的作品,谢谢!处理这种宏大系统的能力是我们10年前在清华大学戴顺智教授的主持下绘制143米壁画的线条图设计稿时打下的基础。对于作品的创作,上海大学数字艺术学院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空间,以保证作品的顺利完成。这是一部特殊缘分的作品,谢谢!处理这种宏大系统的能力是我们10年前在清华大学戴顺智教授的主持下绘制143米壁画的线条图设计稿时打下的基础。对于作品的创作,上海大学数字艺术学院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空间,以保证作品的顺利完成。这是一部特殊缘分的作品,谢谢!

2015.2.26海中的云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