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两家更趋融合儒道两家更趋融合,形成了你中有你的局面,形成了你中有你的局面

儒家赢得统治地位的时期,亦为道家黄老学盛行一时的时期。在先秦,儒道两家皆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员,学术上处于平等地位;而在汉代,儒家成为了官方的统治哲学,道家则成为了在野的学派。但不论它们的地位发生了何种变化,从思想上来说,儒道两家更趋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黄老学的盛行与儒家的独尊,前后有一个递嬗的过程。自从推行法家政治的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打击下迅速崩溃之后,西汉初期的统治者们,为了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提倡清静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儒道两家更趋融合,形成了你中有你的局面,因此黄老道家曾经在西汉前期盛极一时。之后,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政治,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才逐步地赢得了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成为官方哲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际意义就是要以儒学来代替黄老学的地位。黄老之学失去了官方的支持,而逐渐地成为官方儒学反对派手中的思想武器。这是儒道两家在汉代斗争的一面。然而在另一方面,两派的思想却更趋融合,更呈现出互补的特点。例如,西汉前期黄老学的代表著作《淮南子》一书,就大量地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诸学派的思想,尤其是儒家的礼义仁爱学说。《淮南子》一方面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学说,把宇宙看成是一个由道演化出天地万物的过程,并对老子的无为学说做了新的诠释,认为无为并不是不干事,而是要“循理而为”;另一方面又大量地吸取了儒家的仁政礼治的思想,并把仁义当做治世的根本,把法制礼乐当做治人的工具。

儒道两家更趋融合,形成了你中有你的局面

《淮南子·泛论训》说:“法制礼义者,治人之具也,而非所以为治也。故仁以为经,义以为纪,此万世不更者也。”认为法制礼乐应当因时而变,仁义则是万世不可变的。“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泛论训》)这种以仁义为经、利民为本的思想,显然是接受了儒家人本主义思想的结果。由此可见,在《淮南子》的这一道家著作中,儒家的仁义学说已经在其政治伦理学说中占有了主导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淮南子》一书是儒道互补的产物。这种儒道融合的思想倾向,不仅黄老道家是这样,就是最著名的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思想亦是如此。虽说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但他的儒学思想并不拒绝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董氏儒学不仅继承了先秦的儒家思想,而且也吸取了道、法、阴阳诸家学说。尤其是他的阴阳刑德思想,明显是直接从黄老帛书《十六经》中吸取而来的。例如董仲舒讲“阳为天之德,阴为天之刑”、“任德而不任刑”等思想,皆出于《十六经》。在《十六经》中,早就有了“春夏为德,秋冬为刑,先德而后刑以养生。……凡谌(戡)之极,在刑与德,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当”的思想。至于汉代最大的哲学家王充的哲学思想,更明显地表现出基本上是儒道两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儒道两家更趋融合,形成了你中有你的局面

王充在自然观上坚持了黄老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提出了元气自然说,认为“自然”即是无意志、无目的、“无欲、无为、无事者也”,天地则是含气之自然。王充批评了俗儒所宣扬的“天地故生人”的神学目的论思想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继承与发挥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学说。然而王充在社会政治观上,却主要是儒家的礼义治国的思想。他说:“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论衡·非韩》)他把“礼义”当做治国的根本。在王充思想中,一方面为了批判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谶纬迷信思想,坚持了元气自然与天道无为说,并把这一学说贯彻到政治领域,提出了偶然论与时命论等思想,认为人的吉凶祸福乃至国家的存亡安危,皆是在于时运或偶然遭遇,即所谓“适偶之数”而已。而另一方面又强调了儒家的礼义治国的重要性,提出“志在修德,务在立化”,十分重视道德教化对治理国家的作用。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王充虽把儒道两家思想吸收进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但这一体系是矛盾的,儒道两家思想并没有真正建构成一个统一的思想整体。真正能把儒道两家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应推魏晋玄学。

儒道两家更趋融合,形成了你中有你的局面